談到夜曲,很多人或許會聯想到那份寧靜與安詳,這似乎是專為夜晚而作的音樂。然而,歷史上那些能夠流傳下來的作曲家,無不展現出他們的創新及影響力,這些作品常常超越我們的想像。蕭邦的夜曲op.48 no.1,正是一個生動的例證。它所傳達的不僅是憂傷與沉重,還包含了激動的情緒,讓人感受到複雜而深刻的內心世界。這首曲子無疑是音樂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,帶領聽者在夜色中探索更深邃的情感。
這首曲子,是一開始聽過,就愛上的曲子,不過呢,初學琴時,除了前面的部分,中段後段以後是幾乎練不太起來的,只能稀稀落落的彈。由於近來都練一些蕭邦,李斯特,史克里亞賓的練習曲和奏鳴曲,練得好累(光挑難的來練習),想說彈一些以前想練卻好久沒接觸的曲子。這一首,現在卻是花了一兩天就練順了,當然要彈得好,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尤其是像蕭邦一些比較充滿情感的曲子,不是被彈得太平淡無奇,不然就是太過做作矯情,非常不好拿捏曲子的意境。
這次同樣不多說廢話,還是在網上找了認為相當不錯的解析,與自己喜歡的一些版本:
先分享第一個版本(伊沃·波哥雷里奇):
可能會是被人認為奇怪,和不太正常的詮釋。整首一開始就沉重到幾乎無法前行,到最後的痛苦到幾乎令人無法聽下去。樂曲第三段蕭邦原版標示的(doppio movimento 兩倍速度),也是被彈得比較慢。大部分鋼琴家彈5,6分鐘的曲子,這首他彈了8,9分鐘。老師以前說過,應該是他那段時期因為經歷了喪妻的事件,所以詮釋都變得比較奇怪。但是毫無疑問,這是相當震撼人的版本。
再來分享的是(角野隼斗/すみのはやと)的版本:
最後追加網路上有人整理的16位鋼琴家及大師所彈奏的第三段,一次聽個過癮: